欢迎访问心思考家庭教育官网

一位心理学家讲述:孩子抑郁的6大真相,很多人不敢说

本文浏览次数:1 百度已收录

在“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”上,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老师说,这一代孩子的特质、心理需求早已大有不同,可我们的教育方式却并未改变。 教育与孩子之间有着严重的矛盾与冲突,而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“冲突”,正是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。 要想不跟他们起冲突,我们的教育就要成长,要了解“被教育者”是怎么回事。

图片

一、孩子抑郁的6大真相表格

冲突编号冲突主题描述与分析
01工具化培养与自我意识觉醒现代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早,追求自我价值实现,而教育方式仍以工具化培养为主,导致冲突。
02集体主义与个体化孩子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中成长,对个体化要求高,而教育评价体系仍以集体主义为主,造成冲突。
03平等人格与传统秩序当代孩子对人格平等有高要求,而传统教育秩序强调权威和控制,孩子与教育者之间产生冲突。
04互爱需求与竞争环境孩子天生具有互爱需求,但教育环境充满竞争,导致孩子在竞争压力下产生心理问题。
05意义寻求与资源抢夺孩子追求生命意义和宇宙观,而教育系统更关注资源抢夺和应试,造成孩子对教育的困惑和抵触。
06少子家庭与大班教室孩子在宽敞的家庭环境中成长,而教室空间狭小,不适应大班教学环境,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和对教育环境的不满。


01 “工具化的培养——自我意识的觉醒”的冲突 

我们今天来讲讲「冲突」:我小时候是“大海里的一滴水,是沙漠里的一粒沙”,但我们当下的孩子不是。他们认为,“我来过了,雁过留声,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?”我要秀给你们看。他们觉得自己的个体是极其有价值的,是被父母欢迎来到这个世界的,所以他们的自我意识崛起得很早,人的目标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。而自我价值的实现,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。所以,现在的孩子,很早 就要去搞清楚自己是谁,将来能做成什么。但我们有冲突——我们需要他们是有用的。我们需要工程师的时候,他们最好是工程师,需要他们是医生的时候,最好是医生。 我们没有意识到冲突,才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。


02 “集体主义——个体化”的冲突 

当下,一个孩子来到世上,两岁就手捧iPad。跟iPad在一起,他一边得以独处,一边又和iPad融为一体。这样的孩子,如果只有两岁的话,他对真实的世界和虚拟的世界是彼此不分的。 他可以在真实世界里,感知虚拟世界的感受;在虚拟世界里,感知真实世界的探索。这种生存环境,使得他个体化要求很高。但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,依然是集体主义的评价。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,是以他在集体环境里的表现,这个表现主要是对集体化的适应。这就是冲突。你让一个极其需要独处的人,在集体化的环境里评价他这样有问题,一些孩子就会感到,他不可能在集体化环境里被评成优等,所以就躲回家去享受独处。如果我们让他适应集体化,可我们的教育提供给他集体化的活动了吗?我们连春游、秋游都想取消了。一个初中生有没有参加过集体舞蹈?很多都没有。但是我们却对孩子们有这样的评价。这就是冲突。


03 “平等人格——传统秩序”的冲突

现在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,是集两代人的爱于一身的,他们的自尊感很高。而且如果两代人受教育是完备的,那第三代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一定比较强,他们对人格平等要求很高。 你们家的孩子总跟你顶嘴,为啥? 因为他有想法呀。 我们传统的秩序是,上一代控制下一代,是权威模式,如果我是教导主任、是班主任,我讲你就要听。曾经我看过一个小视频,让我非常震惊: 在课堂上,一个女老师走到一个男生的座位旁,大声责骂他。男生还嘴,老师就一大耳光打上去,然后这个男生就一耳光还过去。 那一幕让我想了很久,哪里出了问题? 前几天,一个老师在教室里收了一个学生的手机,学生上去就锁住老师的喉咙。 我也在想,我们哪里出了问题? 老师让一个女生站在办公室门口,因为她进来的时候没说“报告”,老师叫她退出去,进来必须打报告,要有礼貌。 那个女生说,我报你个头呀。 我问女生,为什么你不愿意说这个报告? 她说,人格是平等的。即便我是罪犯,我也可以不说。 这就是当下的孩子。 要想不跟他们起冲突,我们的教育就要成长,要了解“被教育者”是怎么回事。 但我们需要成长的是哪一部分呢?我们却没有意识。


04 “互爱需要——竞争环境”的冲突 

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比较善良。他们爱同类,爱小动物。一个小动物去世,孩子就会嚎啕大哭。但我们的教育环境,不是提供互爱的环境;我们的教育环境,是高竞争的环境。一个学校的老师找女生谈话,跟她说,李小红你考试总是班里前3名,这次居然只考了14名,退步这么多。你的好朋友马晓玲现在跑到前三名了,我告诉你,你以后的学习成绩,会远远不如你的好朋友。没有几天,马晓玲就来找了心理医生。她说,我的好朋友把我拉黑了,我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,为什么要把我拉黑,我晚上睡不着觉,我很重视和好朋友的关系。于是,她就有了抑郁倾向。她们的老师,制造的班级环境是互害的。你们有哪个老师会告诉学生,你语文学习成绩很好,你考完试可以跟班里语文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讲一讲吗?有这样的老师吗?这个很难吗?有些学生不上学,他跟你说,我不是不要学习,是这个环境让我太难受,你不要问我,我讲不出来难受在哪里。


05 “意义寻求——资源抢夺”的冲突

现在的孩子,已经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生活需求,他们是高起点的。这一代的需求和我们是不一样的,他们追寻理解生命意义的解答,追寻一个宇宙观的形成。但我们的教育没有变过,仍然在告诉孩子,在教育中我们要得什么?得人上人吗?得更多的资源吗?有的孩子从初二开始不上学,他现在已经高一,家长把他带到我这里来,这孩子告诉我: “你们叫我来干什么?是叫我去上学是吧!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,考大学就是为了找好工作,找好工作就是为了过好日子。 可是老师,我现在的日子是最好的日子,我没有任何压力,我想躺在沙发上看书就看书,我想躺在床上看手机就看手机,我已经过上最好的日子,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过?你们有逻辑吗?”我只能跟他说,“你睡的床不是你买的,你躺的沙发不是你买的,他们可以不让你躺的呀”。然后我就到隔壁房间,跟他做教师的妈妈说,你在家里祸害孩子,在外面祸害学生,你一定是这样告诉他们的。即便是过去传统的科举教育,也是要让学生在求知中有乐趣。但现在读书就变成了考试,变成了比赛,谁受得了天天去的地方是比赛场?有人告诉我,应试教育不改,我们没有办法,大方向是这样。错!我从来不这样认为,不要往箩筐里扔。有哪个地方不应试,哪个地方不选拔?问题是在意识上面,请大家深入一点去想一想,我们自身没有求知的欲望,我们不会唤发我们的孩子求知,所以,我们就搞比赛。教育跟我们当下的孩子不匹配。一个高中生跟我说,学校不是个解惑的地方,我的问题小学不能解,初中不能解,到了高中依然不能解……这就是我们教育要思考的问题。


06 “少子家庭——大班教室”的冲突

 现在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,如果是大城市中等水平以上的家庭,基本上都可以在100平方米的房间里活动。我看到一个视频,一个小婴儿刚刚会走路,家庭就用塑料泡沫拦好了空间给他,客厅里堆满了他的玩具。他在客厅的空间里享受着他的婴儿阶段慢慢长大。但我们的教室几十年没有变过,仍然是几十个学生挤在一个小空间。这些在100平方米家庭空间长大的孩子,然后到这样的教室空间里学习,有孩子就会因为人太多、太嘈杂,很难受,就想回家。但回到我们小时候,有可能是在十几个平方米中生活三代人。我们在教室的空间,不会跟当下的孩子是相同的感觉。班级制度几十年没有变过,接下来新生人口更少了,孩子更少了,班级的人数可不可以少一点?不可能。情愿关学校,也不可能把班级缩小。那么各位,我留一句话在这里等着,“我们以后的孩子,在教室里有可能突然站起来、走出去,这样的现象会越来越多。心理问题也会超速上升。”
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