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变好的迹象,从提升“配得感”开始
在综艺节目《乘风 2023》中,歌唱家龚琳娜对美依礼芽说:“我从来也不敢穿粉色的衣服,因为我‘不是个漂亮女孩’。”谈及此,47 岁的龚琳娜在节目中泪流满面。这种自我贬低的心理状态,被称为“不配得感”。在许多人印象中,龚琳娜是知名女歌唱家,唱《忐忑》的“神曲女王”。如此优秀的她都有“不配得感”,由此可见,“配得感”与一个人拥有什么无关,而与心态有关。
一、关于"配得感"这件事情,你应该知道
主题 | 描述或方法 | 例子或说明 |
---|---|---|
不配得感 | 自我贬低的心理状态,影响个人行为和决策 | 龚琳娜在节目中的自我评价,豆瓣网友的体验 |
配得感低的痛苦 | 人们因不相信自己而错失机会和自我委屈 | 工作表扬时的回应,婆婆选衣服时的拒绝 |
配得感高的好处 | 相信自己能实现目标,积极行动,提升成功可能 | 俞敏洪抓住机会,许半夏和谷爱凌的自信与成功 |
提升配得感的方法 | 如何增强个人的配得感,改善心态和行为 | 停止纠结,刻意练习,积极心理暗示 |
完成比完美重要 | 鼓励专注于过程和当下,而不是纠结结果 | 兴趣爱好作为生活体验,非竞赛目标 |
家长的角色 | 发现并认可孩子的天赋,积累信心 | 家长发现孩子的闪光点,给予认可和鼓励 |
刻意练习 | 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| 记录孩子的积极行为和成就,反馈给孩子 |
积极心理暗示 | 通过正向暗示增强自信,克服不配得感 | 表扬时归功于孩子,困难时给予信心 |
心态的影响 | 心态如何影响个人吸引的结果和生活色彩 | "我值得"的心理暗示带来积极追求和机会 |
01“配得感低”,是多少人的痛
在豆瓣上,看到很多网友被“不配得感”支配的痛苦。 “工作表现好被领导表扬时,总是摇着头紧张地说‘没有,没有’,因此错失很多机会”;“婆婆为我选衣服时,我总是下意识拒绝,害怕她会有要求和期待,而我达不到。” 生活中,不少人都像这些网友一样,看低自己,选择过“低配版”的生活: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,不敢在工作上争取,不舍得为自己花钱。进而委屈自己、畏缩不前,把生活调制成苦涩的味道。
在综艺节目《毛雪汪》中,嘉宾杨天真与毛不易、李雪琴的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。在提到自己每年只休息 30 天,只要有工作就会牢牢抓住时,李雪琴说:“因为我对工作没有任何安全感,不仅是工作,对一切事物,包括关系,都随时准备好失去。” 毛不易也深有感触,说:“我有个阶段也这样,某个活动或者某件事情,我觉得自己干不了,可是那么多人都觉得我能干。我没那么厉害,只有自己知道。” “配得感低”的人,不但不相信自己,甚至面对别人的相信,也会陷入纠结:“我真的配得到吗?”有句话说:“‘我不配’不会伤人性命,但它会在人体内部悄无声息地搞破坏,消耗精力、侵蚀人对生活与梦想的追求。”
被“不配得感”支配的人,即使外在条件再优秀,内心都早已千疮百孔。他们时刻导演着“内心戏”,在自我攻击中持续内耗。
02“配得感”越高,越有机会得到好东西
俞敏洪曾在《我是演说家》节目中讲过自己的故事。他在大学没有谈过一次恋爱,也没有参加过一次干部竞选。他说:“自卑的人一定比狂妄的人更加糟糕。因为狂妄的人也许还能抓住生活中本来不是他的机会,但是自卑的人永远会失去本来属于他的机会。” 心理学中的“自证预言”理论,更能解释这一现象。自证预言是指,人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预言来行事,最终让事情按照预言的方向发生。这里的预言,其实就是每个人内心对自己是否“配得”的判断。
“配得感”低的人,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得不到好东西,于是焦虑、被动,容易导致不好的结果。“配得感”高的人,相信自己能实现某一目标,行动上更加积极,从而提升实现的可能。
电视剧《风吹半夏》中的许半夏,就是一个“配得感”很高的人。她不会因为别人看不起她,也不会因为自己是“收破烂”的,就认为自己的人生只能如此。她不停地寻找机会,投入全部身家买钢,一步步闯出自己的天地。跟许半夏性格相似的,还有奥运冠军谷爱凌。在北京冬奥会的滑雪比赛中,前两跳结束后,谷爱凌临时改变策略,第三跳选择挑战高难度动作。这一选择,不仅让她收获金牌,也赢得更多人的喜爱与称赞。她说:“我想让更多青少年打破自己的界限,变成最好的自己。”
相信自己的选择,追求更高的目标,不怕失败,是“高配得感”给予一个人的精神能量。这种能量,是追寻理想生活的勇气,也是打开人生机会之门的钥匙。
03 提升“配得感”,是一个人变好的开始
怎样提升“配得感”?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。
(1)停止纠结,努力完成
“配得感”低的人,既想得到某样东西,又觉得自己不配,不免患得患失。其实最好的做法是告诉孩子,完成比完美更重要,过程比结果更重要,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。让孩子能更多的专注在当下,而不用去考虑很远的未来。比如兴趣爱好和才艺,就当做是体验生活,打发时间,调节情绪,而不用去和别人比较,不用以在竞赛中拿奖或者以考级为目标。让孩子能在一次次的突破和尝试中,拓宽自己的眼界,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。
作为家长,也要善于去发现孩子的天赋,不断的给予孩子认可和肯定,在孩子一次次达成小目标的过程中,就会积累信心与底气。信心足了,“配得感”就更高了。
(2)刻意练习,帮助孩子看见自己 没有完美的人,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。
孩子身上肯定是有闪光点的,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,就算再小的闪光点,也为孩子感到骄傲。比如,心地善良,体谅父母,节约,不会乱花钱;动手能力强,聪明,学东西快,一点就通;爱看书,见多识广,博学多才;意志力顽强,身体不舒服也坚持要去上学;观察力细致,情感细腻;共情力强,能够理解他人、善待他人;守信用,答应别人的事情不失约……记录这些事情,并反馈给孩子,就是在积攒光亮,帮助孩子看见闪闪发光的自己。
(3)积极的心理暗示,认可孩子 有句话说:“你相信什么,就会看见什么。”
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正向的心理暗示:被亲戚朋友或者老师表扬的时候,告诉孩子这是你努力得到的,你本来就做得很好;遇到困难和挑战时,告诉孩子你能够应对,你可以战胜;长辈、朋友、同学对孩子很好时,告诉孩子你值得被爱。当孩子认为自己“配不上”时,我们需要不断地告诉 TA,你“配得上”,你值得,你很好。我们说得越多,说得越坚定,越不容置疑,孩子自己就会相信,“我值得”。
当一个人被“我不配”的心理支配,美好的事物就会被排斥、阻挡。久而久之,意念中的“我不配”就会演变成现实,生活的底色随之变灰。而一个人在“我值得”的心理暗示下,会主动追求美好。即使一时无法达成目标,但向上走,就会看到机会。心态决定磁场,吸引来的都是与之匹配的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