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解读] 孩子厌学现象的常见误解
本文浏览次数:1
百度已收录
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教授,贺岭峰博士深入剖析了孩子厌学的心理诱因,指出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,而是多方面因素的复合结果。强调,家长和教育者应避免简单归咎于学习本身或电子游戏,而应关注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,创造一个积极、支持性的学习环境,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。
孩子厌学现象的常见误解
误解与事实对照表:
误解 | 事实 |
---|---|
学习是痛苦的 | 学习本身是快乐的,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作为奖赏。 |
电子游戏抢走孩子的时间和精力 | 学习效率与时间并非正相关,孩子厌学后才可能沉迷游戏。 |
成绩不好导致厌学 |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可能厌学,因为学习过程缺乏意义。 |
孩子不求上进,缺乏意志力 | 学习力量来自内驱力而非意志力。 |
孩子耐挫能力差 | 积极与消极反馈的比例应大于2.9013:1,过多的负面反馈会消解学习内驱力。 |
孩子厌学的心理诱因
心理诱因分析:
生命无意义感: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迷失,缺乏宏大叙事与学习生活的联结。
青春期自卑心理:情感起伏导致自我评价过低,需要家校社合作恢复自信。
习得性无助感:心理学实验表明,持续的负面经历会导致无助感。
应激性事件:家庭变故、学校羞辱等事件诱发大脑情绪反应,影响学习。
焦虑或抑郁:据估计,15%~25%的青少年学生可能出现焦虑和抑郁反应。
缺少社会支持系统:缺少玩伴和朋友,社交时间不足,导致脆弱的社会支持。
找到了新出路:极少数孩子因找到新的兴趣或职业路径而放弃学业。
解决策略与数据支撑
解决策略与数据对照表:
解决策略 | 数据支撑 |
---|---|
创造积极的学习生态 | 学习效率与时间并非正相关,需要平衡学习与休息。 |
增加社交和社会实践 | 孩子在3~6岁和12~15岁是社交能力的关键提升时期。 |
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| 终身学习社会中,自主学习模式更符合人性。 |
结论
学习并非必然令人讨厌,厌学也不是终生的。家长和老师应避免将学习与负面事物结合,让孩子在学习中看到成长、进步和未来目标,创造积极的学习生态。
申明:文章由心思考教育根据原文总结梳理而来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