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心思考家庭教育官网

每一个跟父母不亲的孩子,都曾经历了三重失望

本文浏览次数:1 百度已收录

当孩子面对你的时候,他会觉得拘束还是放松呢?


前几天,有个多年好友吐露,放假时自己宁愿躲在出租屋里刷剧、上网、叫外卖,也不愿意回家。并非因为她没孝心、不关心父母,纯粹是由于家里的凝重氛围令她非常窒息。


一想到回家后,就有挨不完的数落、时时处处的命令,她就浑身紧张,宁愿一个人在外“漂”着。在朋友们面前,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小白兔;到了父母跟前,她却像个被霜打的茄子,又蔫又颓。

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,叫“失望性隔离”,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,当个体一次次失望积累叠加,就会逐渐失去情感链接,不愿意再跟对方接触,以免自身遭受伤害。当父母和孩子之间呈现这种“情感隔离”状态,说明孩子已经不愿跟父母亲近了。

cpa

序号疏远原因解决方法或建议
1缺少陪伴1. 确保在孩子早期成长阶段有足够的陪伴和关心。
2. 通过日常互动和游戏加强与孩子的联系。
2持续否定1. 避免使用负面语言,如讽刺、挖苦。
2. 积极鼓励孩子,具体而真诚地赞赏孩子的优点。
3. 当孩子挫败时给予鼓励,开心时给予喝彩。
3过度干涉1. 尊重孩子的隐私和独立性。
2. 适当退后一步,给予孩子合理的个人空间。
3. 通过信任、尊重和规则教育来引导孩子,而非过度监控。


一、缺少陪伴:“我不值得被爱”

记得曾看过一个节目,心理老师要求阿娇在几组人际关系中,留下自己最在意的一个人。她在“母女”、“表姐”、“夫妻”、“妹妹”中,最终选择了表姐陪伴自己。当被问及原因时,阿娇回忆着童年,低落地解释道:“因为从小父母都没有陪伴我长大,只有我和表姐两个人。”


在阿娇年仅 1 岁时,爸爸就离开家,妈妈为了生计奔波,便把她寄养在亲戚、邻居家。漂泊、居无定所、缺少父母的关怀和呵护,注定了她内心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人生底色。灰暗、孤寂的早期记忆,也让阿娇跟父母的关系产生了巨大鸿沟。


二、持续否定:“我做什么都不对”

有一种“苛刻型父母”,专门在孩子身上挑刺,用“毒舌”的语言讽刺、挖苦、挑剔孩子的一举一动。这种情绪、语言、表情都染上负面色彩的父母,会成为孩子想要逃离的对象。


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:“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?”有个答主的经历很扎心,小时候的她每天从早饭中节省几毛钱,存了很久的钱买了一个漂亮本子,当拿给妈妈看时,得到的回复却是:“你哪来的钱?有钱没地方花了是吧?”她跟妈妈出去逛街买衣服,妈妈从来不会给她买她喜欢的衣服,总是说:“这个不好看,不耐脏,小孩子没有审美。”


三、过度干涉:“我的身上套了一个枷锁”

在一部韩综中看到一对母女,把“控制儿女”演绎到了极致。妈妈要求:“女儿全部社交软件的 ID 和密码,必须让自己知道。”“女儿朋友的电话,以及朋友妈妈的电话,自己必须知道。”“如果女儿不在家,妈妈每天会打 50 通电话,询问女儿在哪,有没有化妆,和谁在一起...”


这个青春期的女孩,这个亟需空间和隐私的年龄,却被妈妈 24 小时方方面面监视着。戴着这道沉重的“以爱为名”的枷锁,女孩不堪忍受,整日生活在被束缚的压力下。


结语

《养儿育女中长大》作者丹·阿兰德写道:“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高贵,最欣然为之付出的事物,地球上没有什么可以与之相比。”诚然如此。


好的亲子关系,是孩子行走世间所向披靡的底气,也是孩子润泽身心、收获幸福的基石,更是一个家庭温馨有爱、蒸蒸日上的重要一环。育己修身,希望每一位父母都愿意用高质量的陪伴、欣赏和鼓励的态度,以及适度的退后和放手,把家打造成一个孩子可以憩息的港湾,可以充电蓄能的精神乐园。

相关推荐